当今,足球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,吸引了无数爱好者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,享受竞技的激情。然而,在享受这份快乐的同时,运动的风险也在潜伏。特别是对于业余足球爱好者来说,了解潜在的伤害风险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。
绿茵场上的潜在风险
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运动医学专家王金勇指出,足球运动虽然充满乐趣,但也伴随着一定的伤害风险,尤其是对缺乏专业训练的业余玩家。以下是五种常见的伤害类型:
激烈对抗中的突发伤:在比赛中,由于冲刺、急停和铲抢等激烈动作,容易导致下肢肌肉或韧带的拉伤,甚至因髋、膝协调失衡引发关节损伤。
专业技术动作带来的隐患:脚外侧踢球时可能会伤到脚踝韧带,而脚内侧、前脚掌踢球时则可能因小腿骤然外展外旋而伤及膝韧带及半月板。
不可避免的误伤碰撞:在比赛中,身体失控或者被对方的鞋钉或膝盖击中,可能会导致肌肉挫伤、血肿甚至骨折。尤其是“对脚”拼抢,极易造成膝内外侧副韧带或股四头肌损伤。
特殊位置的“职业伤”:守门员常常会遭遇手指脱位、骨折或韧带损伤,而在防守时,身体的面部、腹部和裆部被球击中也会导致挫伤。
积劳成疾的慢性损伤:反复承受高强度扭转负荷的踝、膝、腰等关节,容易引发“足球踝”、髌骨劳损等劳损性疾病。
科学防护的五大步骤为了在享受足球激情的同时有效保护自己,王金勇建议业余足球爱好者遵循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科学防护:
赛前“唤醒”身体: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非常关键的。它不仅能升高体温,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预防拉伤,还能激活肌肉与心肺功能,润滑关节,提升神经的专注力与协调性,从而有效减少运动健康风险的发生。
注意对薄弱环节的针对性训练:在训练中,循序渐进地强化易伤部位尤为重要。比如,踝关节易扭伤者可以练习平衡垫以提升稳定性,而膝关节薄弱者可以通过“站桩”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。切记力量训练需循序渐进、规范动作、全面且有针对性。
强化跌倒时自我防护意识:在跌倒的瞬间,牢记低头、屈肘、团身、含胸的自我保护口诀,肩背顺势滚翻,避免用手硬撑。重心失衡时应快速向前或后跨步稳住身形,而跳跃落地时需屈膝,前脚掌先着地以缓冲。
运动后不忘做好拉伸锻炼:运动后进行拉伸能够帮助身体过渡至安静状态,缓解肌肉的紧张和僵硬,促进肌纤维恢复平整排列,加速乳酸代谢,减轻酸痛,保持肌肉的弹性与柔韧性,从而长远降低损伤风险。
不要忽视场地隐患:养成赛前检查场地安全的习惯,排除不平整、异物等潜在风险点,为安全运动筑好第一道防线。
江苏各地的绿茵场持续沸腾在江苏,随着人们对足球的热情不断高涨,各地的绿茵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人们不仅在享受比赛的乐趣,更在逐渐意识到运动规律与科学防护的重要性。尊重运动规律、实践科学防护,才能在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与激情的同时,确保身体健康,减少运动损伤。
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,让我们一起踏上绿茵场,踢得聪明,踢得健康,让每一次奔跑与拼抢都成为健康活力的动人乐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