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世界杯,克罗地亚现代传控足球的启示

在此先感谢32支球队的球员、教练团队、甚至球迷,带给我们一届非常精彩,而且回味不断的世界杯。

回到战术层面,四年前流行的三中坚效应逐渐被淡化,高中锋以及防守反击的复兴,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战术的循环。笔者感受最深的一句是「传控足球已死」,到底是传控足球真的已死?还是,对传控,我们已经有另一种更高的要求?

克罗地亚的故事告诉我们,传控足球仍然有它的生存价值,然而,无论任何战术,追本溯源,还是需要「把球打进对手球门,阻止皮球飞进自家球门」,而克罗地亚的「胜利」 ,在于他们除了这一句,其他都很棒;他们的「失利」,在于他们没法做到这一句。

【变速:传控的精髓】

西班牙过千脚的传球折戟在主场球迷的面前,德国结合「跑与轰」的战术无法洞穿韩国的大门,个人能力出众的巴西没法在比利时身上完成反扑,三支擅长「有球作战」的球队几乎用同样的方式收到回程机票,「传控足球已死」的哀鸣之声四起。

然而,我们回头细看,注入「务实主义」的巴萨回到西甲王座、拜仁慕尼黑、曼城同样以超凡的控球与身体结合横扫国内联赛,同样强调球权的克罗地亚几乎笑到最后,「传控足球」实际上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成长,而且还在球坛上占一席位。

以莫德里奇为核心、辅以拉基蒂奇与布罗佐维奇,克罗地亚在关键的战役都选择了组织能力更强的中场应付对手,三人同样具备自行组织进攻的能力,更可以适时使用长短传来控制节奏,无论在四强以及决赛,克罗地亚都能够在对手压逼时通过长传破解封锁,又能够在对手快速退防之际以横传、回传的方式放缓节奏,凭借出色的有球能力令对手「有力难施」,「节奏的变换」才是传控足球的精髓。

【对抗技术,并行不悖】

技术中场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身体对抗,曼朱基奇、佩里希奇、雷比奇三人的存在就为支撑中场提供厚实的保障,既可以通过高球的控制接应长传,亦可以凭借身体对抗为中场肃清道路,莫德里奇与拉基蒂奇能够频繁前压到禁区前沿进行组织、二点争抢,前场三杰的身体对抗功不可没。

另一方面,强大的跑动能力亦是技术中场必须具备的条件,齐达内在皇家马德里三年间的「文人知军事」提升了中场的拼抢能力,跑动量的输出确保了中场的缠斗能力。克罗地亚在这方面有着更为出色的发挥,曾经在意大利创造出17000米跑动的布罗佐维奇继续成为全队最强输出者,莫德里奇与拉基蒂奇亦在「斗心激发」下提升到高水平的跑动。

无论是队友的对抗能力,以及自身的缠斗能力,技术中场配合对抗成为「传控足球」新的标准,西班牙、德国以及失去卡斯美路的巴西,都在同一个范畴中失去平衡, 「伪传控」葬送了夺标的希望。

【传控存死穴,板凳成救星】

死球战丢球率偏高,危险区域犯规过量,克罗地亚的经历同时呈现了技术中场的毛病,倚靠身体缠斗与大动作的防守造成后场犯规的数字上升,死球防守意识与高度不足加剧了死球防守的空档,四场淘汰赛均有与死球相关的失球并非偶然,15张黄牌更是冠绝32强,传控足球的死穴或许存在于犯规当中。

在国家队层面,备战期较短、人员储备不足、板凳质素参差,不少球队没法构筑「B计划」,但在球会层面则拥有更长的备战期与更为丰富的板凳,能够在比赛末段以换人的方式弥补首选方案的不足,完成比赛的「收割」。

在日新月异的资讯年代,「长胜之师」已经不复存在,传控足球亦需更新自强,丰富打法才能追上时代的步伐,无论是节奏掌控才是传控足球的精髓、对抗能力的加入是传控足球提升的方向,通过后备力量提升比赛走势的掌握,教练对场上发展的判断将会越发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