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们也不甘示弱,在场边自发组成“民间教练团”。一位爸爸激动地指导儿子:“铲他!对!就像你妈打我那样!”另一位妈妈则温柔提醒:“宝贝,踢不过就咬人,妈妈带你去打狂犬疫苗。”
更魔幻的是我们的青训比赛。为了“锻炼心理素质”,7岁的小朋友就要面对5000观众的注视踢点球。结果小球员紧张到把球踢向了角旗杆,而那位说“我儿子心理素质特别好”的家长,正在场边偷偷吃速效救心丸。
青训营的伙食也很有特色。说是“运动员营养餐”,但孩子们总能从青菜里挑出肉末,数量精确到分子级别。有个孩子甚至开发出新技能:用筷子夹空气,假装在吃肉。
文化课?那必须安排!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足球文盲”。数学课教算越位,语文课写《我的区长爸爸》,英语课专攻“裁判我X你”的各国语言表达。
小朋友在课堂上睡觉,课本上画满足球战术图
最绝的是我们的“特色选拔”。某次选拔赛上,一个孩子因为“头太大影响空气动力学”被淘汰,另一个因为“长得太帅容易分散注意力”落选。而最终入选的孩子——他爸是赞助商。
当然,我们也有正能量的故事。比如某青训营的“感动中国”时刻:为了凑齐11人比赛,教练临时拉来了食堂大妈当门将。结果大妈扑出了三个点球,现在已经成为U12主力。
说到青训成果,那更是令人振奋。我们的U10队曾0-20输给日本同龄队,教练赛后激动地说:“孩子们进步很大!上次输了0-30!”而那位打进乌龙球的小球员,因为“射门果断”被选入了精英队。
不过吐槽归吐槽,中国足球青训确实在进步。至少现在孩子们不用在煤渣地上踢球了(改成人造草皮),至少现在教练知道越位不是“越来越胖”(大部分知道),至少现在家长明白——足球梦还是要做的,万一见鬼了呢?
最后送给大家一句青训名言:“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,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”——这句话通常出现在被淘汰球员家长的朋友圈,配图是孩子在小区里对着墙壁疯狂抽射。
(本文纯属娱乐,如有雷同,说明中国足球青训真的需要改进了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