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告代理律师田女士表示,被告在拦球时右脚踩到原告的右脚,当时原告是发力状态,右脚被踩住后无法收力,导致其因惯性向前摔倒。因此,原告受伤是因为被告违反了足球规则。
被告杨先生表示,足球比赛本身就有风险,他也曾因踢球骨折过,不能因为受伤就追究对方的责任。事发时,他做的是常规防守动作,不是恶意犯规,所以不应承担任何责任。
那么,原告受伤究竟由谁来担责?
法院:本案适用自甘风险条款
被告行为并非针对原告身体
法院审理认为,足球比赛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,因此本案应适用自甘风险条款。
根据民法典的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(又被称为是自甘风险条款规定)规定,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,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而受伤的,受害人不得要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,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除外。
那么,被告对损害发生是否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?
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刘威表示,评价被告行为时,要对被告的主观状态进行判断,综合考虑比赛的固有风险以及被告动作的意图、幅度。
通过分析比赛视频,法院认为,虽然原告受伤是因被告断球这一行为所致,但被告杨先生的行为是为了争夺足球的控制权,并不是针对原告的身体。而且,违反体育规则或者犯规,并不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故意或是重大过失。
除了分析被告的动作和主观状态,法院认为,双方的竞技水平也是考量因素之一。“作为业余爱好者,被告不可能精准控制出脚的力度、角度和方向。此外,原告的倒地动作也与受伤有一定关系。”刘威说。
另外,虽然原被告双方都是业余足球爱好者,但两人都经常参加一些友谊赛。法院认为,两人对足球比赛存在的风险应该是了解的。
法院判令被告无需担责
驳回原告诉讼请求
综合考虑足球比赛固有的风险、当事人的技术水平、被告的动作意图和幅度,法院认定,被告对原告摔倒受伤不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,因此对于原告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,法院不予支持。
4月22日,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,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。原告不服判决提起上诉。6月19日,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,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